震灾无情人有情 同舟同济建家园

发布日期:2012-04-13 访问次数: 字号:[ ]


--1995年永登县七山地震及抗震救灾情况

 

火 泽 东

 

1995722644分,永登县七山乡一带发生5.8级中强度破坏性地震,裂度为8度。震后,又发生多次余震,到82共发生2级以上余震7次,3级以上较强余震1次。致使当地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经调查核实,此次地震,使永登县七山、红城、龙泉寺、苦水四乡(镇)20个行政村、80个社、3002户、13566人受灾,其中,房屋倒塌70%以上的重灾村14个、重灾社51个、1872户、9851人。地震造成10人死亡、143人重伤、584人轻伤,大牲畜死亡290头,羊只死亡6103只,生猪死亡207头。民房倒塌1.18万间,造成危房1.2万间,围墙倒塌10.6万平方米,毁坏水窖5800余眼,一批粮食、面粉、衣物、被褥被埋,家庭财产、农具、公用设施、水利设施被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间接经济损失487.2万元。

    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救灾方针,按照大震对策方案,迅速组织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全县上下4个多月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进展顺利,夺取了关键阶段的重大胜利。数百名轻重伤病员经过精心医疗已经治愈,灾区露头的传染性疾病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战胜了疫情的威胁,被毁道路全部疏通,原地重建和异地安置工作进展迅速,正规房屋、学校等公益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达到了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的“四有”目标,生产自救热情高涨。社会秩序稳定,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一、抗震救灾情况

(一)建立领导指挥中心,紧急动员,周密部署,迅速投入抗震救灾。

    地震是破坏性最为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之一。震情就是命令。地震当天是星期六休息日,在没有弄清震中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立即到岗,查讯情况。当接到省、市有关地震网测定的震中位于我县七山乡境内的紧急通报后,立即安排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于730分即震后46分钟召开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碰头会,研究应急措施。830分,召开了县级干部和各部、委、办、局领导会议,会议根据永登县抗震救灾预案立即决定:成立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领导指挥中心,统一组织领导抗震救灾工作,由县委书记郭德清任总指挥、县长粱增、常务副县长王锡鹏任副总指挥、人武部长许忙仓等有关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室八组,即办公室、预测预报组、通讯联络组、救灾抢险组、治安保卫组、物资筹备组、救灾救护组、车辆运输组、接待组。各组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会议提出了六条应急措施,一是由抢险组马上求援驻永部队、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快速集结赶赴灾区抢险救灾;二是由车辆运输组迅速集结10辆卡车准备运送应急物资,并通知县属单位驾驶员和车辆待命;三是由物资组立即准备帐篷、方便面、大饼等应急物资;四是由救灾抢险组尽快组织力量,首先对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五是由治安保卫组组织干警和联防人员加强灾区、城镇地区和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六是将震情和灾情随时报告市委、市政府,并通报驻永部队、大中型企业。会议还决定县直机关取消双休日,要求全体干部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并实行昼夜值班。会后各组立即开展工作,分头落实任务。9时,主管副县长李远龙奉命带领民政、地震、卫生、新闻等单位40多人,两辆救护车急速赶赴灾区。次后,县委书记郭德清、县长粱增、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杜发元,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索文辉、副县长费恒昌、武装部部长许忙仓、政委何如令等领导先后奔赴灾区分别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当晚11时,主要领导返回县城,碰头汇总受灾情况并连夜召开了指挥部扩大会议,进一步分析研究部署救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观音庙现场指挥部,并决定从县直机关抽调100干部,其中县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40名。派往灾区了解调查灾情,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抗震救灾。与此同时,抢险救灾组调集的第一支抢险队伍即解放军官兵和民兵350人及时赶到了灾情最重的尕达沟一  带投入抢险;医疗救护组派出的第一批医疗救护队3个组20多名医务人员也赶到了灾区,开始抢救工作,并克服种种困难连夜将尕达沟社8名重伤员运送到县医院救治;物资组筹集的第一批物资即面粉300袋、帐篷40顶、方便面500箱、大饼1000个也运到了灾区,并想方设法连夜送到了灾民手中。

    此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具体研究解决问题,指导一线工作,指挥部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并根据一线实际,又决定增设了七山南片和红城两个现场指挥部,加强一线工作。尽管地震灾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道路被封、通讯闭塞,但由于组织领导得力,反应迅速,措施有力,一开始就保证了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组织人力、物力抢修道路,疏通通讯。

    这次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的障碍是道路阻塞。地震灾区本来交通就十分不便,加之在震前遭到特大暴雨袭击,大部分道路被毁,震后又山体滑坡、路基塌陷,通往重灾村、社的道路全被封死。震后第四天起,又连降阴雨,使刚刚修复的路段又被洪水冲毁。极大地影响了救灾进程。针对这一问题,指挥部把抢修道路作为抢险工作的一个硬仗来打,由现场指挥部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协调干部组织专门的抢修班子组织协调,发动当地群众2000多人,县上调配推土机13台,组织民兵140多人,并向部队求援,84504部队派出官兵300余名,运输车辆16台,开赴灾区抢修道路。仅此项工作,先后共投入资金达10多万元,人力3万多人次,推土机、手扶拖拉机等大小机械2500()次,移动土方量70多万立方米,共修复道路330多公里。道路的疏通为抗震救灾、群众生产自救及移民安置提供了方便。

    电话不通,信息不灵是这次抗震救灾的又一大障碍。对此,指挥部及时向省军区、84504部队求援,部队为灾区迅速支援了2125瓦、1100瓦车载电台,415瓦移动式电台,使各重灾区和指挥部沟通了联络,加强了协作。随后市、县邮电局筹资14万元,架通了七山电话,从根本上解决了七山乡和县上的通讯问题,大大方便了救灾工作。

    (三)抢险救灾,妥善解决群众生活问题。

    这次地震使上万间民房倒塌,万余间房屋成为危房,大批粮食、衣被被埋,加之余震不断,又连降阴雨,1万多灾民露宿在外,及时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成为救灾工作的重点。为了尽快使群众有一个能避风雨的栖身之处,保证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指挥部多方筹措物资,调用数10辆卡车加紧运送。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现场指挥部组织民兵、解放军官兵和群众,采用人背、畜驮、人力车拉等办法,往返几十里路程,将一顶顶帐篷、一捆捆塑料、一袋袋面粉,以及方便面、大饼等大批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村社,分发到灾民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家家搭起了防震棚或住进帐篷,人人有饭吃,解决了燃眉之急,稳定了灾民情绪,增强了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据统计,先后调往灾区方便面7503箱,面粉1.17万袋58.7万斤,衣物15.8万件、被褥814床、帐篷145顶、塑料1.1万平方米,汽油10吨,以及其他各种食品、生活用品和价值10多万元的药品。在物资发放过程中,为了确保重点,防止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县上还制定了《救灾物资发放办法》,印制了卡册,由现场指挥部统盘考虑,各工作组协助村社干部组织拉运并监督发放,基本上做到了及时、准确。如尕达沟、深沟等重灾社,人均每日救济面粉和口粮达到1斤以上,衣物人均7件以上。地震灾区群众生活问题也已得到妥善安排,五保户、特困户、重灾民中无自救能力的对象均有一定数量的救济粮保障基本生活。

    (四)及时组织医疗队伍,救治伤病员,强化人畜防疫。

地震发生时,正值暑夏炎热高温和持久大旱之后的降雨期,各地大量被压死的牲畜很快腐烂,水源、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灾民居住在简易防震棚内,吃、住卫生条件极差,特别那些没有多少抵抗力的伤病员和老人、儿童不时受到病菌的侵袭,发病率增高,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腹泻等传染性疾病。面对可能发生疫情的严峻形势,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发生新的伤亡和损失,指挥部一开始就把救治伤病员、人畜防疫作为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来抓。医疗救护组组织医疗抢险队和群众在三天之内,就将灾区35名重伤员分别护送到县医院、县中医院、红古区卫生院、七山乡卫生院住院救治。在22日派出10辆救护车、3个医疗队赶赴灾区后,23日又派出医疗队9个,包括永登驻军和驻永厂矿企业派出支援的医务人员,深入灾区工作的医疗防疫人员达到135名。此后,省市医疗防疫部门也派出人员支援救治工作。各医疗队分片包干,定点到位,他们身背药品和医疗器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灾区20个村、80个社,组织群众掩埋死亡牲畜,投放喷洒药剂,进行水源、环境消毒,先后花费20多万元,使1674名轻重伤病员及时得到了救治、使一度出现的传染性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没有因伤因病发生新的死亡。

(五)调查核实灾情,尽快为各级政府做出救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地震之后,受灾范围如何,受灾程度如何,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如何,是各级党政领导极为关切的问题。为了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情况,县上抽调的百名干部于23日分赴灾区后,与乡()干部一道组成工作组,一村一组、一社34人,徒步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进驻村、社,迅速开展工作。他们一面组织动员群众排除险情,抢救财产,搭建临时住处,鼓励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一面逐村、逐社、逐户调查受灾情况,一社一册、一户一表,对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水窖被毁、财产被埋等情况详细核查登记。尽管道路不通,24日后又连日阴雨,信息传递非常困难,大家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调查核实质量,完成了灾情各种数据的调查。为各级政府的救助决策以及对重灾民移民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六)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灾情发生后,为了保持灾区和全县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预防再震或大震,做到有备无患,在抓紧抢险救灾的同时,指挥部采取了四条措施,全方位加强治安保卫工作。一是由治安保卫组负责,加强各内部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特别加强弹药库、金库、粮库以及其他重要物资仓库和看守所等重点部位、场所的巡逻看护,确保不出问题;二是由公安机关抽调干警组成工作队,迅速进入灾区,帮助抢险,宣传法制,组织基层治保人员加强灾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稳定;三是强化全县治安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求政法干警全部上岗到位,打防并举,稳定全局,在城镇、工矿区、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增布警力,加强联防,检查巡逻;四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检查检修、护卫城乡水利设施、供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备不测。因此,在整个抢险救灾期间,全县社会安定,治安稳定,没有发生大的治安问题,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加强宣传教育,鼓舞群众斗志。

    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派出宣传报道人员深入灾区,深入抗震救灾队伍,采编新闻,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海报等形式向全县通报灾区受灾情况和抢险教灾进展情况,宣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宣传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此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同时在灾区采取召开三级干部会、党团员会、村民会等会议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动员群众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激励了灾区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二、灾民安置情况

    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重建家园上。根据地震灾区的受灾程度和群众的生存条件,县委、县政府从灾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将重灾区大部分重灾民移往引大灌区异地安置重建家园的工作思路。这个思路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支持,得到灾区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经省、市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重灾区的1248户、6567人迁往秦王川引大灌区异地安置,重建家园。4个多月来,在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怀、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带领广大灾民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移民安置重建家园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止1995年底地震灾区共移民11755357人,分别占灾区当年移民任务10005019人的117.5%106.7%,其中,七山移民9764416人,苦水乡移民30142人,红城镇移民134694人,龙泉寺乡移民35105人。灾区移民共建成正规住房6652605间、3.4万平方米,打水窖1175眼,灌水1175眼,建成小学3所,架设农电线路4.28公里。

三、几点体会

(一)党的领导、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是抗震救灾的根本保证。

此次抗震救灾工作始终置于省、市委和县委的领导之下。县上的指挥核心由书记挂帅,同时,省、市也分别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指导帮助县上的工作。灾情发生的当天,省长张吾乐、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虎林、市长朱作勇、副市长史振业先后赶到灾区,深入村社,察看灾情,慰问灾民,现场部署救灾工作。23日至28日期间,省委书记阎海旺、副省长、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长杨怀孝、省政府副秘书长罗洪福等省、市领导,又先后分别深入苏家峡、地沟、前山等重灾村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家民政部也派专人来到灾区视察。中央、省、市先后拨出救灾款,重建家园补助资金1080万元,安排抗震救灾、重建工作。市委副书记、市抗震领导小组组长王振军于23 日带领市直10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坐阵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并送来塑料膜4吨,帐篷83顶,被子1000床,方便面1000箱。更令人鼓舞的是,26日李鹏总理来永登视察引大入秦工程时,亲切接见并听取了县委书记郭德清同志关于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的汇报,代表江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向灾区人民表示亲切慰问,并就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各级领导心系灾区、情系人民,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战胜灾害的斗志,增强了重建家园的信心,也是得以使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二)各级干部紧密团结,奋勇拼搏,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

    危难之处显身手,灾害面前见精神。地震发生之后,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武部各大班子领导立即到岗,纷纷要求奔赴一线。从县级干部到一般干部,从机关到乡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抱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争先恐后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县委、政府大楼的灯光夜夜通明,一线救灾工作夜以继日,大家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先后赶赴灾区的医疗队、抢险队、工作队的同志们以及民兵、解放军官兵往往徒步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同灾民一道啃干饼、喝窖水、睡地铺,冒着余震危险帮助群众抢险排危,疏通道路运送救灾物资,救治伤病员。由于连日辛劳,饮食卫生条件极差,许多同志病倒在一线,但仍不肯离开,有的同志在抢险中负了重伤。值得一提的是,从县级干部到科级干部,有不少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他们工作认真负责,长期战斗在第一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完成了许多危、难、险、重的任务,受到灾区群众的广泛称赞,也为群众作出了表率。实践证明,只要全县上下紧密团结,各方配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基本条件。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得到了县内外、省内外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仁人志士无私的大力援助。省、市有关部门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内外许多单位和个人、兄弟县区以及海外侨胞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同时发来慰问信、慰问电;驻永部队、企事业单位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的无私援助,给了全县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基础。同时县属各单位、有关乡镇和广大干部群众也纷纷捐款捐物,动真情、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灾区群众收到四面八方无私支援的救灾物资的时候,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慨万分,连连称道:“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政府好、人民解放军好”。

(四)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坚实基础。

地震灾害使人民群众蒙受了巨大损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出力流汗、辛勤创建的家园毁于一旦,这对本来就处于贫困状态中的上万灾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他们没有被灾害所摧跨,没有被困难所压倒,积极响应党和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大力开展了各种生产自救活动,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充分表现了对党的信仰,对政府的信赖,对国家的热爱,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地震发生之初,灾区广大群众在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和干部的带领下,立即开展抗震救灾自救活动,抢救运送伤员,从废墟中挖掘清理被掩埋的粮食、财产,排除危房,搭建临时住所,投入大量劳力抢修道路,日夜艰苦奋战。许多群众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主动出人出工,有的往返上百里,为工作队带路,有的出动手扶拖拉机,“兰驼”车运送工作队员,有的村社群众组成抢运队,抢险队,他们身背肩扛、翻山越岭,将电台、药品、食品等大量救灾应急物资运往重灾村、社,他们抢险通路,为救灾车辆及时到达重灾地区提供了方便,许多群众发扬友爱互助精神,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及时为重灾社、重灾户送去食品,帮助重灾民搭建临时住所,清理拆除倒塌房屋。在抗震救灾工作转入重建阶段后,灾区群众积极组织联系汽车、拖拉机等运输车辆2000多台次,多方筹措资金约500余万元,克服重重困难,移民搬迁,异地重建,累计投入5万多工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期间,灾区群众还一面抗灾,一面抢收连遭旱灾、雹灾、洪灾后剩余的农作物,有一粒收一粒、不误农时抢种荞麦、蔬菜等小秋作物,同时出劳务、拣发菜,多方增加收入,弥补损失,开展了大量的生产自救活动,所有这些无疑为取得抗震救灾关键阶段、困难阶段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灾区移民,为全县大范围、大批量的移民,提供了良好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6年初,乘借灾区群众移民搬迁的东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永登县引大灌区移民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研究后立即同意了永登的移民方案。此后,一场如火如荼的引大灌区移民工作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1996年市上下达永登县引大灌区移民1.6万人,其中外县移民9000人(宕昌5000人,东乡1700人,天祝300人,榆中2000人),县内7000人。截止1996年底,永登县引大灌区共建移民点3个,安置移民5366户,21316人,其中宕昌、东乡、榆中、天祝等县移民2604户,9379人。直到五年后全县大规模、大范围的整体移民工作结束。2001年底引大灌区移民情况是:县内移民共6322户,24538人;县外移民3565户,13886人。

 

 

 

(作者为中共永登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王柏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